合江县原政协主席、原文联主席为永兴诚撰文——百年永兴诚
更新时间:2025-01-11 13:02:13

转载文章:百年永兴诚   作者:合江县原政协主席、原文联主席——宋晓红

江心,公众号:江心水百年永兴诚

提起永兴诚老字号,相信不少土生土长的合江人都还记得  它曾经的辉煌。尤其是那个时候合江县城的人,家家户户的餐桌上都少不了这个老字号的酱油。改革开放以前的合江县城很小,人称扁担一条街的县城里,永兴诚的门市好像有两家,一家是现在大市巷口,那个是永兴诚的总店,因为上连着酱园坪永兴诚的生产基地,下与街斜对面流水沟轮船码头相连接,方便乘船的人停靠时买酱油。

微信图片_20250111130357.jpg

儿时的我,经常光顾的是县城北门口永兴诚的门市,那里离我在稻谷仓的家很近。印象中,永兴诚的酱油分了几个等级,在北门口的门市上,有三个等级的散装酱油,最高等级的是二角八分钱一斤的,中等的是二角二分一斤,以下的记不清是多少了。我们家经常买的是中等的,偶尔买一次二角八分的那一种,是因为家里来了珍贵的客人。如果还要买高等级的,就要到大市巷街口永兴诚总店门市。在我的眼里,好与不好没有什么概念,只是觉得钱多一点似乎亮黑的颜色要深一些,也要黏一些,但都是一样的香。小时候时常生病,那时候的物资也匮乏,父母给我一点点的生活特殊,多是在新鲜的甑子饭里放上一坨猪油,然后再倒上一点永兴诚的酱油。热腾腾的白米干饭,伴着猪油和酱油的那个独特香味,是我每天的期盼,想起那馋涎欲滴的味道至今都很难忘,以至于后来再也没有找到过那种味道了。的确,随着国家的改革开放,物质越来越丰富,猪油伴酱油饭的味道也渐渐远去,老字号永兴诚的往事也成为记忆。

微信图片_20250111130428.png

将永兴诚从尘封的记忆中捞出来的,是我从学校分配到县政府办公室工作后,县政府有一个叫张履平的副县长,据说就是永兴诚公私合营的老板,曾经还是合江工商业界的精英。换届安排他作为党外人士进入县政府领导班子。老先生一张国字脸上常带着一点微笑,对人很和蔼。他常年都穿着一身中山装,走路不紧不慢,头发虽然有些秃,完全不失温文尔雅的风度。后来听说永兴诚成为合江县国营酱园厂后,随着市场经济发生变化卖给了一个私人老板了。从私营到公私合营,再到国营,又回到私营,这就是永兴诚的变迁。至于它的命运,只知道被老板买去以后,将厂址搬到了佛荫临泸合路的旁边,每每从那里过,透过门可罗雀紧闭的铁栅栏门,都看到那琉璃瓦围墙里面,有一片排列整齐扣着“斗笠”样式防雨的大晒缸,似乎还提醒着人们对永兴诚的记忆。

微信图片_20250111130450.jpg

一次偶然的机会,好友邀我走进了紧闭的铁栅栏门,意想不到的境况令我震撼。不起眼的铁栅栏门打开后,映入眼帘的就是在门外看到的那些排列整齐的大酱缸,只不过比门缝里看到的更多,面积也更大。这里的地势为里高外低的斜坡。好友在永兴诚上班,对那里的情况很熟悉。她指着进门左边的一幢预制结构的四层楼房说:这栋楼房,我们准备将它改建为古建筑的装饰。

微信图片_20250111130510.jpg

右边这个临时搭建的生产用房,今后也要重新修建。你们现在看到的晒酱缸的大坝子,我们要搞成一个酱园广场。当我显出惊讶的神色,她说,这里不算啥,里面还有更多的酱缸。接着带领我们一行人,从进门的左边围绕酱缸一条宽阔的水泥路人行道走了一段,然后往右转的里面方向走。行进中,一块写有永兴诚三个大字厂墙牌吸引了我,不由得停了下来。三个大大的繁体字镶嵌在老厂墙上,虽然那老厂墙长约有二十多米,宽有近十米,显得大气,但我们刚从从进门的地方看去,一点也不起眼。越过酱缸大坝,顺着水泥路往后面走,眼前的场面让我感到震撼。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觉也不过如此吧。只见土地被整理后的起伏山峦上,硕大的酱缸排列整齐,一望无边。这情景让我想起威武的兵马俑,那些酱缸每一个都扣上了一顶硕大的“斗笠”,犹如一排排头带戴铁盔的士兵,正整装待发。

微信图片_20250111130528.jpg

山峦之间,有一条蜿蜒的小河静静地环绕,跟这热血沸腾的场景平添了一份温柔。我把心里的感受和好友说了,她立即指着正在修建的亭子说,公司的理念是想把具有百年历史的永兴诚打造成文旅结合集生产观光体验为一体的地方,让人们来到永兴城,既能够深刻地感受到合江源远流长的酱油文化,又能够看到这壮美的风景。这里有七万多口酱缸,先市那边还有二万口,公司正在抓紧边建设边生产,力争永兴诚百年的开缸庆典时初具规模。

微信图片_20250111130544.jpg

于是,我们驱车又去了先市镇。说到先市,川黔比邻地区的人都知道,这里是一座盛产酱油的千年古镇。县志记载,唐朝一个叫先汪的合江人,是当年泸州有据可考的科举中试第一人,21岁赐进士,成为合江县令。他无论在位还是退休,对当地都做出了很多贡献,尤其是归老之时,选择了赤水河畔的一个无名之地定居下来,使这里逐渐发展成为一个集镇。他去世后按照遗嘱安葬于此。后人因他为官清廉,以地祭“先汪”县令,于是就有了先市之名。去年6月,先市镇签订落户了中国酱油小镇的项目,因为那里有生产酱油的传统,以前有好多家庭作坊也在做,出名的有先市酱油和窝子酱油、匡正酱油等,尤其是先市酱油,已经取得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称号。

这是一个名副其实的千年古镇,民间谚语“赤水河,万古流,上酿酒,下酿油”,说的就是这里的酱油。先市酱油已蜚声省内外,永兴诚老字号酱油处在赤水河融入长江的口子上,独树一帜,融入进来,完全是实至名归。永兴诚先市生产基地还在建设中,这里有一百多亩的土地正在平场,五万口酱缸也还没有正真意义上的摆放出来。生产房是一个酒厂改建的,我们在厂房内,看到好多金属圆桶,像巨大的甑子一样码得很高。好友介绍说是现代化设备的高温杀菌,杀菌以后就可以放到酱缸里晾晒了。

微信图片_20250111130600.jpg

纯粹的传统工艺最大的弱点就是杀菌过不了关,有了现代化的技术,这个问题就完全解决了。原来并非越传统越好,而是在科技步后,要解决传统工艺中不能克服的问题,这样才能更加有益于人体健康。我想起毛泽东主席曾经教导过的一句话,说对待传统要去其糟粕,取其精华,推陈出新,也就是这个意思吧。先市这个基地坐落在赤水河边,风景如画的赤水河,不仅酿造出了许多的美酒,也成就了不少酱园产业。它还是一条英雄的河流,红军长征四渡赤水辉煌的奇迹历史,早已成为中国共产党力挽狂澜改写历史的爱国主义教育典范,也是世界军事史上以少胜多的经典案列。据合江史料记载,这里还有太平天国英雄的足迹。

微信图片_20250111130624.png

1862年7月4日,太平军翼王石达开进至先市后,于农历7月30日在这里与追剿的清军打了一战,太平军以少胜多,大获全胜,击毙了清军副将姚美伦。了解了这段历史,我们一行人中有人建议,说这里可以建一个广场,再雕刻一个石达开的塑像。好友马上说道,公司现在已经请了专门的策划化团队,按照文旅结合的理念搞统一规划,一切都要按照规划建设。她带着我们来到一处古建筑的院子,这个占地二十多亩的贾家庄园,原有的一幢具有晚清风格古建筑,准备规划为永兴诚的酱油博物馆,展示永兴诚悠久的酱油生产营销历史和浓郁的地方文化。长远的规划还要围绕永兴诚的酱油文化搞旅游地产观光业。听着介绍,我的眼前仿佛出现了那独具永兴诚特色酱缸造型的建筑群,非常令人向往。

微信图片_20250111130630.jpg

我有些好奇,为啥这个厂从国营到民营以后一直都默默无闻,现在一下子要做强做大,而且还要将本土的文化元素挖掘出来发扬光大?好友告诉我,现在世界经济发展形势复杂多变,企业也在调整思路。只有做文化底蕴深厚的产品,企业才能走得远,走得久。于是公司收缩了建筑业,转而搞具有百年品牌效应的永兴诚酱园。这个道理看起来简单,但也许是公司人经过了不少发展中的坎坷才认识到的。当今流行一种说法,叫一流企业做文物,二流企业做文化,三流企业才去扩大规模做实体。这个的说法也许有失偏颇,但是一个没有文化内涵品牌的企业一定不会长久。是啊,从历史的长河看,无论何朝何代,虽然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但历史积淀下来的东西,无不是通过文化反映出来的。一件精美的青铜器,看起来是文化,背反映的却是那个时期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清明上河图》让一千多年后的世人,鲜活地知晓了宋朝时期经济社会的繁荣,谁还记得那热闹背后的数字码码呢?很多老字号的产品,它们的生命融入到老百姓的心里,也融入到历史的篇章里。如果能随时代的潮流而光大传承,还能散发出耀眼的光辉。我觉得永兴诚就是这样的一个老字号。我为永兴诚公司的决策人感到庆幸,庆幸他们赶上了一个好的时代。试想,如果公司的宏伟蓝图实现了,不仅传承和发扬光大了永兴诚,还将在中国的酿造史上熠熠生辉,留下辉煌的一页。

微信图片_20250111130635.jpg

对这样一个百年老字号,我饶有兴趣地开始寻找它的开始。永兴诚留下的史料并不多,从有限的资料得知,永兴诚酱园厂创建于1921年秋。之所以将时间定于此,是因为这一年酱缸正式开缸,标志着永兴诚经营真正的开始。最初由张致轩、张茂玖兄弟俩各出四千银元,由懂酱园手艺的张致轩负责经营管理。

微信图片_20250111130641.jpg

早在1918年秋,永兴诚就买下了合江县城大市巷坡顶处91号房产,购买容量千斤的大苏缸200口,容量300斤的1000口,醋坛200口,陆续生产酱油、麸醋、豆瓣,到1921年门市营业。后来说永兴诚三年母子酱油,三年老陈醋即源于此。1919年又购买了大市巷口的房产作零售门市部。1931年,张茂玖的儿子张安甫任经理。1949年因张安甫在泸州营沟街买了一个酒厂经营,取名为永兴诚曲酒厂,就与合江永兴诚分伙。

微信图片_20250111130645.jpg

合江永兴诚酱园厂由张致轩的儿子张履平任经理,一直到后来1956年的公司合营。永兴诚,顾名思义,就是依靠诚信,永远兴旺发达。酱园厂购买最好的原料生产,营销理念是货真价实,童叟无欺,很快就赢得了很好的口碑。1929年,永兴诚的灵芝酱油荣获了成都花会赛宝甲等奖。1934年四川省在成都举办的劝业会上,永兴诚酱油又获甲等奖状。难怪民国时期的贵州省主席兼25军军长的周西成,每年数次派副官来买永兴诚的酱油,而且每次都是买每挑重六十斤的一百挑,雇民夫挑运到贵阳。长江上往轮船的乘客下船购买酱油的很多。不少轮船上体弱的乘客,因不能下船购买,留言希望在船上就能够买到永兴诚的酱油。于是永兴诚酱园厂就送货上船,深受乘客的欢迎。随着永兴诚酱油的名气越来越大,永兴诚在重庆和上海开辟了代销点,产品由此走出合江,走出省外,销量也日益攀升,成为赤水河与长江流域酱油传统酿造技艺的经典。公司合营后的国营四川省合江县酿造厂,是由民国时期合江原“永兴诚”、“明安”、“同仁泰”、“泰生祥”、“华康”、“永利园”、“光福和”等十多家私营老字号企业组合而成, 生产场地以永兴诚为主。公司合营后的国营酿造厂也曾经创造过辉煌,“以五斤酱醪抽取一斤酱油”酿制工艺命名的“五比一”酱油,于1989年荣获中国首届食品博览会铜奖,1993年又荣获首届巴蜀食品节银奖。

微信图片_20250111130650.jpg

合江的酿造业一直比较发达,从“合江豆油仁怀醋”的民间谚语中,可以看出合江酱油在老百姓心中的地位。之所以称为酱油,据说是因为当时的民国政府规定,豆油是豆类榨出油,属油脂类,要交纳海关税,而酱油是豆子酿造的,是调味品,免征海关税。所以,民间叫豆油,酿造厂称酱油。其实,这样的说法是经不起推敲的。熟悉合江历史文化的人都知道大汉朝唐蒙出符关走夜郎的故事,但很多人并不知道唐蒙走夜郎竟然是因为一碗构酱。据《史记.西南夷列传》记载,汉武帝建元六年(公元前135年),曾派番阳县县令唐蒙去安抚南越。唐蒙在南越人招待他的宴席上,品尝到了只有蜀地才能出产的琥珀色且香气扑鼻的构酱。唐蒙觉得味道很不错,就问从哪儿来的。南越人告诉他是从牂牁江运来的。唐蒙回到长安,就询问了蜀地的商人。商人告诉他,构酱是蜀地的特产,是那些商人偷偷在边境卖给夜郎人的。因夜郎靠近牂牁江,构酱就是通过这条江运到南越去的。唐蒙得知从蜀地动身经过夜郎可以直达南越后,就向汉武帝刘彻上书说:南越王的车马、旗子和皇上的式样一样,盘踞的土地从东到西有一万多里,名义上是朝廷的外臣,实际上就是个土皇帝。如果从长沙郡、豫章郡出兵征讨南越,河流纵横,水道险绝,很难通行。我听说夜郎可征精兵十多万,还可以从那里乘船顺牂牁江而下,出其不意地去进攻南越。这是制伏南越的一条奇计。凭借着汉朝的强大,再加上巴蜀的富饶,沟通夜郎,说服他们归顺朝廷,在那里派官员治理,不是一件困难的事。刘彻觉得唐蒙的主意很好,就任命他为中郎将,让他率领一千多士兵和运输粮饷的一万多民夫,去联络夜郎。西汉武帝元光五年(公元前130年),唐蒙从长安出发,经过巴蜀两郡,途出符关(今合江县),逢山开路,遇水架桥,经过千辛万苦,终于到达夜郎。唐蒙拜见了夜郎侯多同,送给他许多贵重礼物,向他转达汉武帝刘彻的问候,要求由汉朝在夜郎设置郡县,并任命多同的儿子为县令。唐蒙将通夜郎的情况向刘彻禀报后,汉朝在这一地区设置犍为郡,符县(即合江县)随后也诞生了。一碗构酱,把美食与政治联系在一起,竟牵扯出一连串丰富多彩的历史故事。班固因此盛赞唐蒙,说他的功劳可以和张骞通西域媲美。由此可见,酱的工艺很早就出现了,喜食构酱的唐蒙,也许在出使南越的一路上,早已把酱园的工艺播撒了,酱出符关也是情理之中。深得真传的合江人,一代又一代地将此工艺发扬光大,酿造出了舌尖上许多无比珍馐的美味,证明了名传久远的合江酱油不是浪得虚名,而永兴诚的酱油就是合江酱油的经典。

微信图片_20250111130656.jpg

历经风雨,百年沧桑,永兴诚磕磕绊绊走到现在。欣逢盛世,又遇到了能够懂得它欣赏它的人,必将迎来一个崭新的未来。再创辉煌的永兴诚,必将是一个震撼心灵的酱油文化朝圣之地;一个美轮美奂溶于民族血脉的生态园区;一个具有千年文化底蕴令合江人骄傲的艺术瑰宝长廊;一个集体验和景观为一体的文化传承基地,一个中国民族品牌的又一代言。我相信,更期待,酱园行业的中国第一很快就会诞生!百年永兴诚将会焕发出美丽的青春,迎来姹紫嫣红的发展春天!

微信图片_20250111130702.jpg

微信图片_20250111130706.jpg

以上文字为纪念2021年永兴诚开园100周年时写,如今发展中的永兴诚正朝着宏伟的规划大踏步前进着。无论是佛荫基地还是先市基地,与几年前相比,有了很大的变化。但无论何变,酱油文化却是永恒的。

微信图片_20250111130711.jpg

作者简介:宋晓红,笔名江心,中国作协会员,热爱合江,皆因生于斯,长于斯,大江的秉性孕育其心智。已出版个人文集《晚香》《花开无季节》和长篇小说《失去童心的岁月》、《月落日出》《三江逸事》。

返回顶部